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动用救援设备超2000件,广东防汛抢险救灾演练超“硬核”!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1:15:00    

动用救援设备超2000件,广东防汛抢险救灾演练超“硬核”!

4月21日,广东防汛抢险救灾综合应急演练在韶关举行。本次演练以防范应对极端强降雨及次生灾害为核心,模拟韶关市遭遇持续性特大暴雨,引发中小河流超警洪水、山体滑坡、城市内涝、“三断”(断路、断电、断通信)等复合型灾害场景,全面检验全省防汛应急指挥体系、多部门协同作战能力及新技术新装备实战效能。

4月21日,广东防汛抢险救灾综合应急演练在韶关举行。

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支援和预案管理处处长吴海亮介绍,本次演练设置会商研判、响应联动、转移安置、城市内涝抢险,以及“三断”情况下的灾情摸查、通信保障、交通电力抢通、水陆空立体救援等8个科目,参演人员980余人,动用各类装备器材2000余件套。

本次演练共设置会商研判、响应联动、转移安置、“三断”情况下水陆空立体救援等8个科目。

具体来看,会商研判环节,气象、水文、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分析雨情水情,精准发布预警信息,动态启动防汛应急响应,科学调度水利工程预泄腾库;针对“三断”灾情,应急指挥部综合运用自组网通信、卫星电话、复合翼无人机空中基站等技术手段恢复灾区通信,构建空地一体化救援网络,并通过直升机吊运推土机、挖掘机抢通道路,动力舟桥转运受困群众,展现“水陆空”立体救援能力。

“通过这次演练,直升机抢险救灾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我们与空中管制等单位间的沟通协调也更高效、畅通。”郭长青是H-175直升机的机长,在本次演练中负责驾驶直升机运送通信设备、医护专家,并将消防人员索降至地面救援人员难以抵达的区域,以便更快地转运受困人员,完成抢险救灾任务。

冲锋舟赶赴“灾区”。

吊臂式排涝车单台最大排水量达6000立方米/小时,迅速化解韶关大道下沉式隧道内涝险情;翼龙—2大型无人机搭载应急通信载荷,恢复灾区半径2公里公网信号;H-175直升机搭载应急航空特战队员索降开辟临时起降点,协同“蜂巢吊篮”实现25人批量空中转移……在防汛一线抢险救灾中,新质救援装备是有力武器。

演练现场的救援装备展示区。

演练现场,省三防办副主任、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卢华友介绍,除了直接参演的装备以外,演练现场还安排了装备展示,从各地调集了很多高尖端装备,特别是实战演练了Ka32、Mi171、H-175等三种机型救援直升机的支援能力。

今年,广东降雨总体呈现前旱后涝态势,阶段性、局地性气象灾害较为突出。卢华友表示,各级三防办要熟悉本地三防形势和特点,学习掌握当地风情、雨情、水情、工情和主要风险,要夯实本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基础。要在三防责任体系、应急指挥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预案机制体系等建设上不断下功夫。要提升本地临灾应对实战能力,不断加强会商调度、启动响应、力量前置等工作力度。

采写:南方+记者 曾良科 通讯员 粤应宣

图片:南方+记者 钟志辉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作者】 曾良科;钟志辉;徐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