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农文旅融合催生“村道经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0:09:00    

●南方日报记者 魏金锋 宋芾 通讯员 郭雨欢

周末早上6时许,阮小苹就忙活起来,炒好芝麻和花生,装上艾叶、糯米粉,她要和姐姐、姑姑一同回到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的老宅。“格桑花开的时候,村里的生意比市区还火爆。”最多的时候,阮小苹家的小院一天能卖出千余个艾粄,收入近4000元。

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东源县大力发展“村道经济”,以农村道路网络为载体,通过盘活村民闲置资产,如房屋、院落等在地资源,引导村民自主经营民宿、茶馆等,或引入市场化主体如品牌餐饮、文创空间等,在村落巷道形成微型商业集聚形态。

今年1—2月,超68万人次游客涌入东源县各乡村及景点,带来超1.8亿元收入。“村道经济”正成为引导市民返乡、村民致富的“黄金走廊”。

村道旁摆摊生意红火

站在下屯村游客服务中心观景台上俯瞰,观光村道包裹着温婉绵延的格桑花海和百米见方的池塘,串连起阮啸仙故居、闻啸轩学堂、村民的庭院及粤菜师傅培训基地等。

近三年来,义合镇围绕“春种水稻、夏植莲花、秋收向日葵、冬种格桑花”的思路打造“四季花海”,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强化趣味景点建设,放大花海经济效益。今年,景区打造了趣味小火车娱乐设施,让游客乘小火车穿梭于花海之中。下屯村党总支部书记阮蔼宜介绍,花开的时候人山人海,观光小火车单日最高营收达1.3万元。

“只要把摊子支起来,坐在门口做艾粄,就会有人过来问‘这是什么’‘好吃吗’,很多游客尝过之后,都会买一些带回去。”阮小苹家的老宅紧挨着红色旅游景点阮啸仙故居,是“村道经济”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

周边的餐厅也尝到了甜头。“许多顾客会提前打电话订位。”位于啸仙桥一侧的餐馆老板许万浓说,餐馆平时每天约20桌生意,但格桑花开放期间,仅午餐时段就曾接待50桌客人,“鸡鸭都卖光了,要赶紧到市场重新买菜”。

仙塘镇南园古村的村道上,一旁是可供游人体验的小块农田,一旁是村民用鲜花、盆栽装扮的客家民居。人车分流后,村道给村户摆摊创造了条件。笔者在现场看到,一户人家正在用挖掘机平整宅基地,打算趁着好势头开一家饮品店。

村民潘雪花在院子里支起凉棚,卖烤肠、麻团和柠檬茶。“春节期间,她家6个人来帮忙还忙不过来。我路过的时候,她说‘书记,太累但也太开心了’。”红光村党支部副书记潘小科说。

为乡村“留客”各显其能

村道上不只有村民摆摊,还引入了市场化主体。一年多来,糖巢创客社区通过创客大赛、人才培训、社区建设“三线并行”规划八大业态、建成20个社区单体项目,培养了200余名创客,成功引进吉客家焗鸡、广东舒健体育、河源“客+”李记传统美食等15家商家、5家个体经营户入驻。

独具魅力的创客大道和沿江村道日均吸引近2600名游客前来“打卡”。2024年乡村运营团队实现营业收入60万元,村民总收入增加50万元,为本地村民增加就业岗位20个。

“糖果秀剧场建成后,将承办脱口秀、创客路演;十五联兴工坊建成后,东源的优质农产品可集中展销;还可将社区打造成婚庆摄影优选地。”糖巢创客社区的运营者李盈表示,丰富村道上的业态将有助于改善节假日与工作日客流量“冷热不均”问题。

同样,在下屯村新春寻宝嘉年华活动期间,游客领取一份寻宝地图,沿着村道完成6至12个散落在东江湿地公园、苏家围国家级4A景区等地“义合鸭”雕像的打卡集章,就能换领文创产品。

“我们希望通过丰富的产品供给,延长游客留在村道上的时长,从而带动更多消费。”义合镇党委书记曾天禧透露,“除了‘义合鸭’这样瞄准年轻人的IP,我们还开展义合灵芝茶、灵芝醋等养生产品研发,致力于打开‘银发’市场。”

据了解,今年东源县拟出台《东源县乡村“百道千坊万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聚焦县城郊野、乡村振兴示范带等重点区域,通过3到5年时间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

村道上大有可为,这也让龙利村党支部书记黄兆桓有了新思路。龙利村毗邻县城,近年来引进了贝拉小镇、隐·营地、休闲农庄等农文旅业态,虽人气越来越旺,却无法辐射带动村内消费。“结合帮扶力量,我们计划打造一条‘双拥’文化示范主街,发展‘村道经济’。”黄兆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