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共探民族建筑教育科普实践路径​,国内专家学者齐聚贵州民族大学这场研讨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15:55:00    

5月16日,贵州民族大学召开“民族建筑教育科普基地”建设研讨会,国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探民族建筑教育科普实践路径。

会议现场

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任达森表示,在贵州民族大学建立民族建筑教育科普基地,深入研究贵州民族建筑及其文化价值,探讨其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文化多样性、激活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必然要求,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王林均介绍了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基础,提出学校“民族建筑教育科普基地”的目标定位、“一馆一库一链”建设规划和特色内容开发设想。

会上,国内专家学者围绕民族建筑教育科普展开研讨。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靳亦冰教授详细介绍了《民族建筑教育科普基地团标准》的编写情况。

重庆科技大学设计与人文学院院长杨恩德教授分享了该校民族建筑教育科普基地的筹建经验,提出“硬件与软件并重、机制与机遇协同”的建设路径。

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任洪国教授、陕西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院长闫杰教授等专家在主题研讨中建议,通过开发科普教材、搭建智库联盟、推动农文商旅融合等方式,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

学术对话现场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唐孝祥对基地建设提出四点建议:组织外国留学生讲述中国民族建筑故事,增强国际传播力;编纂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科普教材,完善教育体系;引入非遗展示与匠人参与课题研究,活化传统技艺;针对中小学开展科普活动,扩大文化影响力。

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研讨会为民族建筑教育科普基地建设进一步厘清了方向,标志着学校在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基地将立足贵州,构建“民族文化传承+科研转化+服务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以科普基地为纽带,搭建学术与公众对话的桥梁,让民族建筑文化焕发新生机,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传承。

作为系列活动之一,当天下午,靳亦冰教授、任洪国教授在学术报告厅为师生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其他专家学者与在场师生围绕跨地域的建筑智慧进行了生动的学术对话,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村落和民族建筑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贵州教育报记者 肖知潞

编辑 杨睿

二审 廖波

三审 刘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