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期解放书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6:11:00


随着人工智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全球科技巨头争相涌入“大模型”赛道,学术界与工业界也积极投身于这场参数规模与数据体量的竞赛中,AI发展步入“百花齐放”“百模大战”的争鸣时期。这一影响世界未来格局的AI发展之路该走向何方?
值此之际,朱松纯教授的《为机器立心: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国路线》(以下简称《为机器立心》)对智能的本质发起叩问。它从哲学高度提出以中国思想重构智能科学的理论框架,为全球通用人工智能研究开辟新范式。这不仅关乎人类如何突破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技术天花板、真正实现通用人工智能,更关乎人类如何迈向人机价值对齐、共存互信的智能文明。
尽管大模型在语言生成、图像识别等任务中表现惊艳,但其依赖的智能本质仍是一场“统计学幻觉”。作者借“缸中之脑”隐喻犀利地指出,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实则是“符号空间的囚徒”。大模型作为数据驱动范式的产物,缺乏对物理规律与社会因果的深层理解,其输出的仅是训练数据的概率投影。
破局之道在于超越大模型赛道的技术追赶逻辑,以实现通用人工智能为目标重构技术路径。书中提出以“小数据、大任务”的“乌鸦范式”取代“大数据、小任务”的“鹦鹉范式”,倡导AI研究从“数据投喂”转向“价值驱动”,通过跨场景实践培养通用智能体对环境的具身感知与因果推理能力,这无疑是一条值得认真思考的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新路径。
若说“缸中之脑”是破,那么“U-V理论”的提出则是立。这一理论以能力系统(U)与价值系统(V)的协同为核心,将中国哲学“心”与“理”的统一框架转化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底层架构,填补了智能科学中价值维度的理论空白,为构建真正类人的通用智能体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其中,能力系统涵盖感知、认知与行动能力,是智能体从“格物”到“致知”的科学路径。价值系统则要求智能体内化人类价值观,其分层结构(基础生存、社会伦理、高阶责任)呼应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层级宇宙观。由此,通用人工智能不再是“价值中立”的技术工具,而是与人类价值对齐、符合人类道德观念的伦理主体,从而实现更可控、更安全可靠的通用人工智能。
以U-V理论为基础,朱松纯教授提出以“四论”为标准(论绩、论迹、论理、论心)的理论框架与“通智测试”评估体系。这一框架是技术评估体系的更新,更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其超越了图灵测试的“行为模仿”局限,为通用人工智能提供了“能力—价值”双维度的评估标尺,不仅破解了西方AI伦理中“规则主义”与“功利主义”的二元对立,更为人机共生的智能文明奠定了“心”与“理”合一的哲学根基。
朱松纯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走过一条从数据标注的“笨功夫”到认知架构“大突破”的荆棘之路。
2004年,朱松纯在湖北鄂州创立莲花山研究院。这是中国首个民办非营利性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也是全球最早系统探索图像解译与标注标准的先锋阵地。在当时计算机视觉领域聚焦几何模型与简单分类任务的年代,朱松纯选择了一条“费力不讨好”的道路——以极高颗粒度标注图像的结构化信息。莲花山研究院的早期探索看似与朱松纯教授所倡导的“小数据,大任务”范式相悖,实则蕴含深刻洞见:高质量标注的本质是认知框架的构建,而非数据量的堆砌,从而为后期由“数据驱动”转向“价值驱动”埋下伏笔。
基于“小数据、大任务”范式,朱松纯提出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1238”中国路线(“1”个统一理论框架、“2”个系统完备性、“3”个基本特征和“8”个关键问题),并带领团队研发出通用智能体“通通”。作为全球首个通过L3级“通智测试”的通用智能体,“通通”展现出社会认知、价值驱动和任务生成三大颠覆性能力。这种突破根植于中国思想的现代转化——儒家“知行合一”赋予智能体实践理性,道家“道法自然”为其注入自适应演化能力。通过“1238”路线将价值观落地为可评估、可迭代的技术指标,在“通通”的研发与升级过程中,不断凭借研究范式的革新突破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瓶颈。
朱松纯的《为机器立心》为通用人工智能描绘了一幅“心与理统一”的理想图景,但理论落地之路仍布满荆棘。
技术层面,U-V理论要求能力系统与价值系统实时交互,但当前视觉、语言、运动等模态的联合建模,在复杂场景中仍可能出现“感官失调”。更深刻的矛盾在于价值的量化困境,“立心”要求价值观可计算、可测量、可量化,但价值是模糊、动态、多元的。朱松纯的“心性论”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伦理土壤,但通用人工智能的全球化应用必然遭遇跨文明的价值观碰撞。如何在不同文明分野的价值体系之间提取最大公约数,让人工智能与动态演进的人类价值观实现精准对齐,迫切需要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与密切合作。
展望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未来,“价值驱动”不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关乎人类文明存续的伦理抉择。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系统虽展现出惊人能力,却深陷“价值真空”的困境。若放任智能体在价值观层面野蛮生长,或将导致伦理与安全层面的灾难性后果——从算法歧视加剧社会分裂,到自主武器系统失控威胁人类安全,人工智能的价值失序必将使人机关系滑向彼此对抗的深渊。唯有让通用人工智能内化人类价值共识,使其行为既符合工具理性的效率追求,亦遵循价值理性的伦理约束,实现“人机价值对齐”,方能实现从“功能智能”向“文明智能”的本质跃迁。
《为机器立心》的终极启示或许在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不仅是科学与工程的里程碑式突破,更是一场人类文明迈向人机共生时代的远征。唯有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保持清醒,在自主创新与全球协作间寻找平衡,方能在为机器立心的同时,守护人类文明的灯火长明。(作者为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为机器立心: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国路线》
朱松纯 著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湛庐
原标题:《第33期解放书单|一条从“笨功夫”到“大突破”的荆棘之路》
栏目主编:王一 文字编辑:王一
来源:作者:宋国杰
相关文章
-
第33期解放书单
2025-04-23 06:11:00 -
早安,苏州
2025-04-22 08:39:00 -
富国中证价值ETF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
2025-04-22 03:47:00 -
动用救援设备超2000件,广东防汛抢险救灾演练超“硬核”!
2025-04-22 01:15:00 -
2025 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AI 赋能医学新突破
2025-04-21 16:23:00 -
数字经济“入滇出海” 西山布局数字未来
2025-04-21 15: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