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与航海,不得不说的那些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09:30:00
在青岛科技馆“航海发展”展厅的“C位”,雄踞着一个长约24米、高约18米的“大块头”,它就是按1:5比例复原的郑和下西洋宝船模型。
游客不仅可以走进船舱,了解600年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及航海技术;还可以跟随大型科普剧《郑和“夺”宝记》,沉浸式感受“涉彼狂澜”的惊心动魄。

青岛科技馆的“郑和宝船”模型
可能郑和从未踏足青岛,但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与这座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一定有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今天(7月11日)是第21个中国航海日,也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日。咱们一起穿越时光之海,一探青岛的航海故事,聊一聊航海如何改变和塑造了这座城市。
浪花记得每一条航迹
郑和的“履历”与航海密不可分,青岛的历史也深深镌刻着航海的印记。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胶州三里河文化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成堆的蓝点马鲛鱼(鲅鱼)鱼骨。也就是说,早在新石器时代,青岛人就能驾船出海捕鱼了。
古代青岛的“高光时刻”,许多也与航海有关。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西海岸新区的琅琊港,就位列全国五大港口之首。秦统一六国后,始皇帝三巡琅琊,派遣徐福东渡,由此拉开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序幕。
北宋时期,朝廷在胶州板桥镇设立全国第五大市舶司,这也是北方唯一的市舶司,“往来交易,买卖极为繁盛”,进出口货物的吞吐量远多于杭州、明州(今宁波)市舶司口岸。

板桥镇繁华街区复原模型
到了近现代,港口更是与这座城市共生共荣。1891年青岛建置,1892年青岛港始建。随着小港、大港码头相继投入使用,青岛现代化城市的雏形也逐渐形成。2024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超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087万标箱,分别位居全球港口第四位、第五位。
海浪不停奔涌。如今的青岛,正在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时代之笔,正书写着新的历史。
港口塑造城市骨架
1405年7月11日,郑和首次下西洋,拉开了人类走向远洋的序幕。此后的大航海时代,世界格局悄然重塑,港口携城市走到“舞台”中央,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等港口城市迅速崛起。
对青岛而言,港口也是现代化城市的原点——港口建在哪里,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就汇聚到哪里。
青岛建置后,城市规划便以港口为中心,沿胶济铁路两侧呈南北带状展开,逐渐形成大港小港港口区、大鲍岛-小鲍岛商业区等功能区。青岛早期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都发源于那里。
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80年代初,青岛延续了“产业向北、城市向南”的总体格局。此后,随着城市不断“生长”,空间需求不断增大,城区开始东扩。

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集装箱码头船舶正在作业
2000年以后,港口吞吐需求进一步提高,青岛港逐步跨海西移。去年,《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批,如今的青岛港,由老港区、黄岛港区、前湾港区、海西湾港区、董家口港区、鳌山湾港区等组成。
连接这些港口的,不仅有传统的海上线路,还有高铁站点以及密集布局的地铁线路。在东扩、西跨、北拓的过程中,“大青岛”一步步走来。
远航带来“一船财富”
有一种说法,假如没有海员,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在受冻,一半的人在挨饿。由此凸显海运和贸易的重要性。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数据,全球超过80%的贸易货物通过海运运输。
某种意义上,青岛的经济也发端于航运和贸易。史料记载,1900年,青岛贸易额仅395.9万海关两;到了1908年,青岛港跻身山东第一大港口。1933年,山东对外出口贸易份额中,青岛占70.9%;洋货入口贸易份额中,青岛占87.2%。
在此过程中,民族资本逐渐积累,民族工业逐渐孕育。电视剧《青岛往事》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如今的青岛,靠海吃海,吃出了更多“新滋味”——初步建立起了“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2024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5513.2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

“国信1号2-1”在青岛交付
比如,在海洋优势产业方面,我们耕海牧渔。“深蓝2号”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网箱、“国信1号2-1”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等“牧渔神器”的投用,让我们的“蓝色粮仓”更丰实。
在海洋新兴产业领域,我们被造船订单“追着跑”。超大型矿砂船、超大型原油船、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各类“青岛造”大船驶向全球。
布局海洋未来产业,一批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加速入海、驶向深蓝……
科技在浪尖上迭代
航海是个“技术活”,没点“黑科技”,还真行不远。遥想当年,郑和船队凭借水密隔舱、牵星术等先进技术,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
技术进步推动了航海,航海又促进了技术升级。青岛作为海洋科技重镇,一次次技术突破,也是在挺进深蓝中不断实现的。
比如,我们“走南闯北”,技术持续精进。在南极,青岛造智能无人船、无人艇等科研设备,大显身手,圆满完成测绘任务。在北极,青岛自主研发的冰基海洋剖面浮标,使我国的北极考察从夏季延展到全年。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停靠在青岛奥帆中心码头(资料图) 韩星 摄
我们“潜入深渊”,探索深海奥秘。近年来,坐落于青岛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正在加速推进国家深海基因库、深海大数据中心和深海标本样品馆三大国家平台建设。
我们发起“透明海洋”计划,以“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为目标,努力摸清大海的“脾气”,努力掌握“今天的海洋正在发生什么,明天的海洋将会发生什么”。
正是在一次次远航中,青岛成长为海洋科学高地。
咸涩的海风,城市的味道
有人说,青岛人的血液里,浸透了海水的成分。此言不虚。面朝大海的一次次出发,刻画了城市独特的性格。
比如,海纳百川的气质。“舳舻相属,万里连樯,风帆遮海”,五湖四海的人群汇聚于此,决定了城市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从“上青天”,到入选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建设上合示范区,青岛一直站在开放前沿。
搏击风浪的勇气。“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我们敬畏海洋,但不惧风浪。在青岛,不仅有“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郭川、“独臂船长”徐京坤、“中国女子帆船环球第一人”宋坤等一批传奇人物,还有海尔、海信、青啤等一批乘风破浪、勇闯世界的品牌企业。向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我们正奔赴敢闯敢拼、一往无前的远航。

帆船运动不惧风浪的拼搏精神,早已融入青岛的城市文化中 王雷 摄
一位作家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他们分配任何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千百年来,正是基于这份渴望,青岛一次次启航。“郑和宝船”的模型静静停靠,而我们,还将向着更深更远的大洋,劈波斩浪。
文字:王沐源
来源|青岛宣传
相关文章
-
青岛与航海,不得不说的那些事……
2025-07-11 09:30:00 -
历城控股集团:智慧赋能 温情善治,用市场化力量重塑城市竞争力
2025-07-10 14:35:00 -
青岛栈桥附近海域上演生命营救,“玉米大姨”跃入惊涛救下游客
2025-07-08 14:15:00 -
呼和浩特:“首店经济”为消费市场注入源源不断活力
2025-07-08 09:30:00 -
青岛全力护航大赛征程 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赛事宣讲会成功举办
2025-07-04 15:39:00 -
青岛灯会背后的匠心,76岁王文友老人讲述制作灯组的美好回忆
2025-07-03 10: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