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扎根 深耕 进阶——运动营养食品的“修炼”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4:53:00    

  在2月份举办的2025博鳌健康食品科学大会暨博览会(FHE2025)运动食品板块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FHE大会主席陈君石带着重音用“非常大”3个字形容了运动营养食品的市场需求,这一评价为与会企业代表们注入了信心和动力。不过彼时没人想到,这本就已经颇为可观的市场会在十几天后迎来一场“泼天的流量”——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全国两会记者见面会上宣布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减肥成了国事,运动成了要事,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再次站上风口。

  之所以称“再次”,是因为产业此前获得的利好不少,如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运动营养食品通则》实施。不过,一路快速奔跑的产业也显露出“体能不足”——消费者越来越“专业”,但产业基础研究薄弱;运动场景愈发多元,但有针对性的产品很少;我国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之一,但产品的“中国特色”不足。“当前,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和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无论是面对老问题,还是新机遇,行业态度一以贯之,正如与会专家借用电影《哪吒2》的台词所说,“修炼怎可懈怠,不管前方有多少险阻,我都要闯一闯”。

扎根

加强基础研究,满足专业高标要求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10余年,健身爱好者越来越多,胖的要减脂、瘦的要增肌、体重适宜的想塑形,他们对不同时期需要摄入的营养素有着明确的计划,也对补剂有着更高的期待。而且,不仅是健身达人,越来越多只是想“动一动”的普通运动参与者也开始关注营养标签,查看电解质水中的电解质、维生素含量。当然,随着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专业运动员的营养补充要求更是越来越高。

  与之相对的是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基础研究仍然较为薄弱。“整体来看,目前市场上相关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一些新成分的应用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陈君石表示,我国运动营养食品的“量”是有的,但“质”并不高。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作为基础,运动营养食品应该确确实实能够对运动人群的身体健康产生益处。”陈君石说。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从未停下研究的脚步。

  支链氨基酸是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3种必需氨基酸的统称,可以促进肌肉生长,帮助维持运动耐力,减少运动中产生的疲劳物质堆积,其无法由人体自行合成,必须通过饮食或补剂摄入。“既然必须后期补,那什么时候补最有效呢?我们团队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邱俊强介绍,团队通过动物实验,探索了补充支链氨基酸对运动损伤、炎症的影响机制,为支链氨基酸作为营养补剂提供了理论基础。随后,在男性健康大学生人群中,使用双盲交叉实验设计,探究了支链氨基酸联合葡萄糖对离心训练后的延迟性肌肉酸痛、炎症及蛋白质分解的影响。研究表明,补充支链氨基酸联合葡萄糖可有效降低由离心训练引起的延迟性肌肉酸痛,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及肌肉蛋白分解的相关生物标志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肌肉损伤。运动后补充支链氨基酸,效果较运动前更好。

  “2023年,由安琪酵母申报、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开发的酵母蛋白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列入新食品原料目录。”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营养健康技术中心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陈智仙介绍,酵母蛋白中含有丰富的特殊氨基酸。其中,支链氨基酸能够促进肌肉合成,提高运动表现,延缓疲劳;精氨酸对于肌肉发育和恢复有重要作用;赖氨酸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帮助提升免疫力、减轻焦虑。短期酵母蛋白-乳清蛋白复合蛋白和单一乳清蛋白的补充,均可降低高水平运动员血清中肌肉损伤标志物的水平,对于女性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复合蛋白组作用可能更明显。

  “企业持续的研究和探索非常重要。”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营养中心负责人安楠表示,运动员是非常小的群体,但其对产品科学性的要求更高。应借助代谢组学等新技术,深入研究微量营养素在运动员能量代谢、训练恢复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机制;精准评估个体状态,结合运动员的身体成分、代谢率等生理指标及训练负荷、比赛周期等因素,精准确定每个运动员在不同时期对微量营养素的需求及补充时机;挖掘尚未被充分研究的微量营养素对运动表现的有益作用;探索新型产品剂型,优化微量营养素的使用场景、使用方式、吸收效率和生物利用率。

深耕

推出细分品类,匹配不同运动场景

  随着运动健身的“火”越烧越旺,一些强度较高的运动收获了大批发烧友。在得物App上,今年1月以来,骑行码表、车锁、手机支架等骑行运动配件销量同比增长超555%;4月20日这天,43场马拉松赛事在全国18个省市同时举办;此外,攀岩、桨板等运动也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心头好。

  这类运动往往需要更科学的营养支持,且参与不同运动项目的人群,所需的营养会有所不同;甚至是参与同一运动项目的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所需的营养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不同身体活动水平人群的每日蛋白质推荐摄入量明显不同,减重人群为1.4—1.6克/千克体重,运动和健身人群为1.4—1.8克/千克体重,高运动表现和增肌人群为1.8—2.2克/千克体重。”阿拉食品原料集团运动营养部门总监Peter Schouw Andersen说。

  “以马拉松为例,这种长时间、长距离的有氧运动,对机体各器官,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大。”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副教授郭娴介绍,有研究指出,马拉松运动会使肺动脉压增加,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浓度增加,影响心脏在运动时的泵血功能,进而影响钙在骨骼、肌肉和血液间的平衡;并且,钙代谢异常会干扰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和收缩功能,导致细胞受损,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心肌损伤标志物浓度增加。“此前,已有研究探讨补充D-核糖对运动人群运动表现的影响,但尚缺乏关于长时间、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补充D-核糖后对心脏功能和结构、心肌损伤标志物和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为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这些年来,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郭娴与其科研团队针对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补充D-核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剂量D-核糖补充对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心脏的保护作用和运动表现的影响,以及其是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已有的结论显示,8周12克/天的D-核糖补充,能够改善中年业余男性马拉松运动员半程马拉松比赛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分泌,减少骨骼肌损伤程度和氧化应激水平,提高半程马拉松的完赛成绩,促进运动后心率恢复。“我们希望能为马拉松爱好者营养补剂的选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郭娴说。

  “参与骑行及马拉松等长时间运动的人群需要及时补充水分、恢复体力。为同时满足这两种需求,即饮型蛋白质水应运而生。”Peter Schouw Andersen介绍说。

  此外,我国有企业历时良久成功研发出了能量胶。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委员会副主任水涛表示,目前,在选择使用补剂的跑者中,使用能量胶的超过九成。

  即便已经有了很多了不起的成果,但面对愈发多元的消费需求,供给侧仍需持续发力。“用于不同运动场景的产品不能是简单的‘平移’‘复制’,消费者需要更具针对性的产品。”专家表示,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时,要从市场需求入手,综合考虑营养成分配比、应用场景等。

  “运动营养食品的功能性非常重要,马拉松参赛者在20公里处需要补充什么,在30公里处又需要补充什么,都应该有明确的方案。”水涛呼吁进行跨学科联动,对运动人群进行更广泛、更细致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营养标准,指导企业生产。

进阶

注入中国特色,打造本土化补充方案

  放眼全球,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起步不算早——20世纪末才随着健身运动的兴起逐渐发展起来,但发展绝对称得上“快”——市场在2015—2020年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40%,且据相关机构预测,2022—2028年仍将保持这一增速。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健身俱乐部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按照人口比例计算,中国的健身市场仍然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阿拉食品原料集团亚太地区负责人Alexander Leufgen说,“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制定了运动营养食品国家标准的国家之一。”

  我国是极具潜力的运动营养食品消费市场,又为其打造了“专属标准”,但市场上运动营养食品的“中国特色”却并不明显,很多产品剂型、包装习惯都源自西方国家。

  “事实上,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与西方消费者有很明显的不同。”Alexander Leufgen介绍,中国消费者更青睐天然或无添加产品,这促使运动营养食品进一步顺应健康养生潮流;即饮型运动蛋白产品有望成为重要商机,但其目前仍处于创新的早期阶段;户外耐力运动员是很重要的消费群体,需要推出新产品,以匹配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都与西方消费者不同,西方国家掀起了GLP-1类药物推动的体重管理热潮,在产品质地方面,消费者更喜欢透明质地的运动营养粉。”

  “所以,为产品注入中国特色,是品牌赢得中国消费者青睐的关键。”Alexander Leufgen建议,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时,可以从西方国家消费理念中汲取灵感,并将其本土化,推出更符合中国消费者习惯的产品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市场上,能满足忙碌生活中‘即食’需求的产品非常少;怎样更全面地满足偏好户外运动者的营养需求,市场上也没有十分完善的解决方案。企业在创新时,可以重点从这几方面发力。”

  在水涛看来,我国消费者的营养补给,就要有我国的特色,无论是产品风味、口感,还是包装,都应该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喜好。“比如,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时,可以将国人喝茶的习惯考虑进去”。

  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可将传统医学“治未病”理念、“食养”理念与现代营养学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本土化营养补充方案,“可以根据人们运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在产品中添加功能性成分,为产品增加一些健康属性”。

(顾雨霏 刘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