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产业一线|3D打印皮肤初步实现!这家深圳公司在量产"人源材料"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0:49:00    

中新经纬4月21日电 (陈俊明)“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打印活体器官,在此过程中培育出人类的微型组织,它分泌的人源活性材料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清华大学教授、华清智美首席科学家徐弢表示,该材料在医美、神经损伤修复、关节软骨修复、肺部修复等领域有巨大潜力。

医美领域应用交联的玻尿酸基本以物理填充为主,但人体没有专门的酶去消化这类材料,打多了会造成脸部僵硬,俗称“馒化脸”。

近年市场开始寻找新的替代材料。

清华大学博士、华清智美CTO张益称,与玻尿酸相比,人源胶原更贴合人体,临床反馈维持时间显著延长,还能从源头解决传统填充剂的"馒化脸"问题。

但是,要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得到足够数量的人源胶原并不是一件易事。

百亿“细胞工人” 变成“超级战士”

华清智美在医美领域推出“ECM-3D打印胶原”,利用生物3D打印解决这一技术难题。

徐弢表示,他的研究生、博士生团队曾经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培育人源干细胞,得到的人源胶原只够给数只老鼠(实验用)注射。

目前通过生物3D打印技术等实践探索,“华清智美现已能稳定量产人源胶原,单批次能生产约千盒胶原产品。”徐弢说道。

从流程看,生产人源胶原要追溯到上游原材料——婴儿脐带。张益告诉中新经纬,由于新生儿细胞产生的生物材料性能更好,目前公司细胞来源主要为婴儿脐带。

清华大学博士、华清智美CTO张益(右)讲解生产流程 中新经纬张嘉怡摄

“脐带是很复杂的组织,我们只需要其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张益表示,从脐带中提取出来的干细胞需是健康的,不带病毒,符合鉴定标准。

得到干细胞的下一步是细胞扩增。张益介绍称,将符合标准的干细胞送往大规模培养间。培养间对压力、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参数有具体要求,且达到局部百级标准,即局部环境中基本没有任何尘埃粒子。

“假设获得种子细胞数量是1000万,我们可以在工程化培养后实现百亿级的增量。”张益称,百亿级的细胞放在手上,大概是一个乒乓球的大小。

“不要看乒乓球那么小,细胞直径只有10微米,细胞团里个体数量是‘恐怖级’的。实验室细胞一般达到千万就已经很多了,上亿就是特别多(的数量),实验室很难实现百亿级的细胞扩增。”张益说。

生物3D打印机

据介绍,华清智美目前已经实现单批次百亿级的细胞扩增,生产周期约为20天。细胞是胶原的来源,下一步则是要将培育出来的细胞“驯”成“生产工人”。

“产业化需要效率,我们通过生物3D打印技术搭建‘细胞超级工厂’的生产平台。”张益说,生物3D打印技术的优势是三维立体,能容纳更多“细胞工人”,产量更高。另外,生产平台是脐带仿生环境,细胞在舒适、快乐、营养丰富的微环境能变成‘超级战士’,可以持续分泌胶原等材料。

“脐带是条状的,结构学上要去仿真结构性,材料学上还要给细胞提供蛋白质、氨基酸等物质,让其保持好性状和活力,其中许多底层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张益举例说,微载体培养细胞时,细胞载体很容易抱团,从而导致细胞分化变性等情况。公司改进机械装置让细胞载体分开,其中涉及一些参数调整,保证细胞生长的同时不聚团。

华清智美细胞产物纯化系统 中新经纬张嘉怡摄

皮肤打印初步实现

“生物3D打印技术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例如骨骼、皮肤打印已初步实现,正在进入临床阶段。相对复杂的器官层面,人造膀胱以及石女症导致不孕不育都有临床实践。”徐弢表示,最难的是肝脏、肾脏、心脏等实体器官,要生物3D打印出来的器官有解毒、过滤功能,目前技术还做不到。

徐弢进一步解释称,一比一打印肝脏、肾脏的形状可实现,但该器官没有功能。3D打印实体器官最大的难处是需要大量毛细血管来供血、供氧,若没有营养供给,器官自然就失去活性。

徐弢研究生物3D打印技术二十多年。他的博士导师托马斯·波兰(Thomas Boland)教授在21世纪初率先提出了细胞打印以及器官打印的全新概念,其博士后导师美国哈佛大学/维克森林大学的安东尼·阿塔拉(Anthony Atala)教授在再生医学(例如人造膀胱)领域有显著贡献。

华清智美资料显示,公司团队在生物3D打印前沿领域有不少创新实践,例如生物3D打印心脏模型可在体外跳动、通过机械臂打印实现带附属器官的皮肤再生等。徐弢表示,生物3D打印心脏模型只是实现了部分跳动的简单功能,如何与人体整合等还需要更多研究。

“作为生物3D打印领域的研究者之一,我们团队的终极目标是造人的组织和器官,这是临床上的痛点。太多病人需要器官,目前主要依赖捐献者,这个缺口太大了,远远不能满足。”徐弢称,要实现该目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这期间会产生许多有价值的新技术,在医疗领域是可以应用的。

据徐弢介绍,华清智美的人源胶原产品在子宫内膜修复、创面修复、抑郁症、脊髓损伤、神经修复、老年痴呆等领域都有潜在价值。

张益表示,华清智美人源细胞外基质拿到了深圳市重大技术攻关的科研项目,现在和清华研究院、中科院先进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进行合作,初步把ECM人源胶原应用确定了两个方向,一是子宫内膜修复,二是创面修复。

“女性子宫壁太薄产生纤维化,粘连在一起,导致不能受孕,用人源胶原去修复子宫内膜受损部位,不仅能修复缺损部位,还能让患者正常受孕。”张益说,“目前我们在老鼠上进行了动物实验,如果不进行干预,动物子宫粘在一起,受孕率极低。但用公司的生物材料去治疗时,受孕率成功率达到70%-80%。”

创面修复上,华清智美团队也进行了长时间探索。“烧伤或者创面皮肤修复需要良好的人源材料加速伤口修复,皮肤创面裸露在外有细菌感染的风险,假设患者皮肤需要一个月时间修复,如果把时间缩短到一半,就能为病人节省更多时间,减少风险,顺利进行下一步治疗。”张益称,“用老鼠做动物实验发现,常规治疗可能半个月才结痂,使用新材料约7天就能实现伤口愈合结痂,半个月基本就痊愈。”

华清智美研发实验室 中新经纬张嘉怡摄

“公司在开发三类医疗器械和植入式的产品,相关注册流程在进行中,同时也在积极推进临床过程。”徐弢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华清智美开发的中高端的生物材料,一方面实现原料供应,同时做创新医疗器械开发,与市场分享生物3D打印技术领域的发展成果。

产业化无前车之鉴

“公司培育人源胶原的技术很新颖,清华博士团队做了大量技术原创研发,要建立生产流水线更是没有任何前车之鉴,可谓难上加难。”华清智美总经理刘博勋称,深圳市光明区在合成生物领域形成了产业聚集,有经验积累和人才积淀,而且大湾区医疗产业链完整,团队引进产业人才后少走不少弯路。

2021年,深圳市光明区出台全国首个合成生物专项政策,并设有合成生物产业园,截至2024年,光明区已汇聚123家合成生物企业,总估值近400亿元。华清智美作为“深圳市光明区合成生物企业”中的重点培育领军企业,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提供研发和设备补贴来降低创新的成本。

华清智美产品生产过程 中新经纬张嘉怡摄

2024年8月10日,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评审中心网站公布,华清智美的注射用3D打印人源脱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为3D打印ECM胶原)已成功获得主文档登记。这标志着ECM材料,包括ECM胶原,正式进入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徐弢表示,该款原料做了备案后,头部的医美企业都跟公司进行了接洽。

目前,胶原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2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达到192.4亿元,未来将以年复合增长率为44.93%,在2025年达到585.7亿元,在2030年市场规模将增至2193.8亿元。

据了解,目前华清智美估值约2.5亿元,2024年营收体量接近千万元,2025年营收目标为3000万元。“公司年内有望实现收支平衡,目前正在寻求新一轮融资,希望牵手更多行业资源。”刘博勋说。(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