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跨越万里去援疆,她是边疆患者的“生命通道守护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07:42:00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新疆喀什疏勒县阿拉甫乡的五月,风沙卷着蒲公英掠过戈壁。72岁的帕提古丽奶奶攥着皱巴巴的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维护记录单,望着窗外蜿蜒的土路发愁——去县城维护导管,来回要颠簸130公里,晕车让她每次都吐得头晕眼花。但很快,一个好消息就让萦绕着她的愁云顿时消散。
几日后的清晨,来自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山东援疆护理专家刘学英,背着教具箱走进阿拉甫乡中心卫生院。“阿姨,咱们今天在家门口做维护,以后您不用再跑县城了。”当天,刘学英带着护士们给帕提古丽奶奶进行PICC导管维护和冲管。“冲管时一定要先回抽,见回血确保导管通畅再进行脉冲式冲管。”看到操作的小护士有些紧张,刘学英便握着她的手,一边感受注射器推送的力度,一边鼓励指导:“对,不要急,要让水流慢慢渗进去。”当透明敷贴平整地覆盖在导管上,老人摸着不再红肿的穿刺点,笑着用维语送上赞扬:“山东来的大夫,手比棉花还软和!”
这样的温馨一幕,在刘学英进疆的一年多里时常发生。
2024年3月,刘学英告别家人,踏上了万里援疆征途。一年多来,辛苦自是不必多说,但是看到患者们的笑容,她又倍感欣慰。
在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张为用维汉双语绣着“生命通道守护者”的艾德莱斯绸手帕,这是患者尤先生送来的。大约半年前,正是刘学英的“放手一搏”,让他重获自由呼吸。
刘学英第一次见到尤先生,是在援疆第一年的寒冬。肺癌晚期的他蜷缩在病床上,为了方便输液治疗,需经常更换静脉置管,手臂上的血管早已因反复穿刺呈紫黑色网状。
“必须上PICC,否则化疗药物会灼伤外周血管。”刘学英盯着超声报告,眉头拧成绳结——这次的置管难度很大:患者贵要静脉直径仅1.2毫米,头静脉管壁增厚如生锈的铁丝,导管难以通过;更棘手的是,传统置管要求平卧位,而患者因肺癌晚期合并大量胸水,一旦躺下就会窒息。
“只能采取端坐位置管了,可是这样导管异位率高达70%。”一旁的年轻护士低声嘀咕。刘学英思忖片刻,拨通护理部电话:“准备45度支撑垫,超声仪预热,我们今晚就做。”
当晚,一场充满未知的PICC置管术在医院开展。操作台旁,刘学英半蹲着托起患者手臂,用超声探头在患者肘窝探寻,屏幕上血管影像随患者急促的呼吸上下游走,“护士长,进针角度10度,避开静脉瓣。”刘学英的声音稳如锚链。当1.9毫米穿刺针破入血管的瞬间,所有人屏住呼吸。随着导管稳稳滑入上腔静脉,众人才舒出一口气。
“亚克西!”摸着手臂上的导管,尤先生也久违地露出笑容。根据术后胸片定位,管路尖端按预期到达上腔静脉的位置,这标志着此次PICC置管术成功完成。三个月后,尤先生的胸片显示胸水减少,他终于能半卧着喝小米粥。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为帮助受援医院护士们精进操作,刘学英毫无保留地将技术要点和操作经验传授给他们。她的操作课总是挤满人,课堂上,她用葡萄藤模拟血管走向,用透明胶管演示导管翻转技巧,在她生动的展示讲解下,那些复杂的操作步骤变得通俗易懂起来。如今,在她的帮助下,不少护士已能独立完成超声引导下穿刺。
从齐鲁大地到天山南麓,刘学英用一年的时光,用“硬技术”传递“软温暖”,既做医疗服务的“优化者”,也做学科发展的“筑路人”,更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这份跨越山海的援疆情,如同一粒饱含希望的种子,在喀什这片充满期待的土地上深深扎根,长成守护健康的“胡杨林”。
(大众新闻记者 王志浩 编辑 徐晨 设计 魏亦汝实习生 孙凯歌 通讯员 张振)

相关文章
-
知名音乐人经多日抢救无效去世!林志炫发文悼念
2025-05-12 11:52:00 -
开屏见“好”|跨越万里去援疆,她是边疆患者的“生命通道守护者”
2025-05-12 07:42:00 -
生逢盛世平凡守护——沈阳市五院肿瘤内三科护士邢庆杰
2025-05-09 09:02:00 -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利用微创技术成功切除64岁患者胸腔10厘米肿瘤
2025-05-08 05:09:00 -
事发兰州飞往合肥的MU9977航班,紧急救助!
2025-05-06 04:59:00 -
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这很“新青年”!
2025-05-04 22: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