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尚未完成“进化”,却已深陷资本旋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11:27:00
德基广场联合韧洋科技开展宇树机器人奇幻体验展,苏宁易购MAX超级体验店内一众智能机器人产品亮相,高淳八佰伴内人形机器人主动与消费者握手……“五一”期间,南京众多商场不约而同地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招揽客流的利器。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也在资本市场“大杀四方”,节后首个交易日,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全线大涨,不仅让部分上市公司披露异动公告,更是带动了核心原材料稀土磁材跟涨。
一边是资本疯狂涌入,另一边却出现了大量怀疑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的声音。由此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究竟是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还是在资本制造的泡沫中狂欢。
日进斗金,铁疙瘩变成香饽饽
“我们主要接南京地区的业务,‘五一’期间几台机器人都被人租走了,有的机器人一天要赶两三场活动。”闲鱼上,一家机器人租赁店铺负责人李同刚告诉记者,“节前单日租赁价格一般在3000元以上,‘五一’期间翻了好几倍,单日租赁价格接近2万元,南京以外地区还需另外加钱。”目前一台宇树Unitree人形智能机器人G1售价为99000元,由此推算,租赁商家“五一”期间便可回本。租赁市场的火爆让人形机器人产品供不应求,宇树京东旗舰店客服人员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产品目前缺货,而且未来几个月的预订都满了,即使预订上也要45天才能交付。
人形机器人同样站到了资本市场的C位,吸引了不少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布局。在近日举办的机构交流会上南京聚隆表示:“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经成立机器人用材料项目团队,专注于开发适合机器人领域需求的高分子材料。”公司因此受到了不少券商分析师和机构投资者的高度关注。5月6日举行的科创板细分行业集体业绩说明会上,多家企业“掌舵人”将人形机器人领域视为战略发力点。
“人形机器人已经超过医药,成为投资圈今年最热的赛道了,甚至连PPT都不需要做好,只要宣称涉及这一概念,都能收获一定关注。”华泰证券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去年全年,人形机器人领域亿元级别融资事件约27起,融资金额超70亿元。今年仅一季度,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便超过了20起。”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先行者”已经收获了巨额回报。鹏华碳中和基金近日披露的2025年一季报显示,其资产规模已暴增至116亿元,在短短三个月内资产规模增长了10倍。鹏华碳中和基金高速增长的“密码”正是人形机器人,掌舵该基金的经理闫思倩早在2023年便锁定了这一赛道,在熬过了漫长的低迷期后,一跃成为今年以来业绩第一的主动权益类基金。
争议声起,警惕存在泡沫风险
烈火烹油般的盛景之下,针对人形机器人应用前景的质疑之声同样不小。近日,乐聚创始人冷晓琨警示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被流量裹挟,存在泡沫风险,若无法证明商业价值,年底或将迎来冷静期。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更是公开表示“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
今年这波热潮让人形机器人迅速走入公众的视野,但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人形机器人距离想象中无所不能的“终结者”相去甚远。“五一”期间的德基广场内,人形机器人陪伴购物的场景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围观,但也收获了不少吐槽,“走个路跟打快板一样,粉饼都震成散粉了。”一位围观者向记者吐槽道。
“在我们这个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短期内看不到什么应用的可能。”赵坤是无锡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采购部负责人,在观看了无锡近期举办的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后给出如是评价。赵坤告诉记者:“效率很低下,感觉更像是‘人工+智能’,一台机器人要配一个人,企业为什么不直接用人。”
零零后(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张振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能理解大家担心有泡沫,作为一线技术人员,我们对这种风险的感受更直接。”张振尧认为,“泡沫”更多的是因为对技术能力过于乐观,低估了把产品做出来并推向市场的难度,“资本的介入能加速行业发展,但是如果对技术瓶颈和落地挑战没有清醒认识,确实会陷入歧途。”
“泡沫肯定会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会有,每个技术革命的爆发都离不开资金的催化。”前述华泰证券分析人士认为,“资本并非洪水猛兽,相反资方很多时候承担了研发过程中的试错成本,热钱或许会让行业发展有所偏移,但不会阻挡技术上升趋势。”
前景可期,产业爆发仍需沉淀
尽管对发展程度有分歧,但在发展前景上本文几位采访对象一致持乐观态度,认为人形机器人在多个领域拥有无限潜力,如家庭服务、工业生产、医疗护理等,有望成为未来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值得大力投入。
赵坤表示,未来的工厂内,一定是由少量人工搭配一定量的人形机器人,去运行大量的专业性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有一个工业机器人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适配性。只要是人能干的活,它们就都能做,而且在执行上比人工更为精准。当前我们制造业从业者流失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季节性用工难的问题持续存在,人形机器人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口。”
“我们零零后科技团队进入这个领域,就是觉得真能让机器人离生活更近,帮上人的忙。”张振尧对行业发展充满信心,“作为开发者,我们能做的就是专心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不被短期的市场情绪干扰,拿真正在外面能跑、能干活的产品说话。”
当被问及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多远时,张振尧说:“要像智能手机、新能源车那样普及,保守估计可能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他指出,落地过程中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数据问题,机器人要变聪明,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数据去学习,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二是开发工具和软件生态相对不足,制约上层应用的开发速度。对此,零零后科技也做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探索,一方面,推出更好用的SDK(软件开发工具包),降低研发人员技术门槛;另一方面,采取“沿途下蛋”的策略,先做一些在特定场景下能落地、能产生价值的机器人产品。
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认为,公众应给予机器人进化更多耐心。“20年前,大家不会想到手机会变成一块触摸屏。人形机器人会发展成什么样,没人知道。未来人形机器人不但有视觉和听觉,还可能会有触觉。迭代进化的过程需要大量投入,也需要时间。”
江苏经济报记者 樊 骏
相关文章
-
人形机器人尚未完成“进化”,却已深陷资本旋涡
2025-05-09 11:27:00 -
中俄联合声明
2025-05-09 08:16:00 -
比亚迪,加速“造人”
2025-05-08 18:28:00 -
青海省湟源县市场监管局强化旅游服务保障
2025-05-08 17:08:00 -
民营经济促进法5月20日起施行,广东民营企业“掌门人”热议:欣逢及时雨 甩开膀子拼
2025-05-07 07:20:00 -
最后1天!就在福州这里!
2025-05-05 19: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