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每天喝二两酒和滴酒不沾,哪个更健康呢?一次性说明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8:48:00    

“说喝酒有害健康,这纯粹是瞎扯!你看我,都 50 多岁了,身子骨还硬朗得很呢!”

张大爷今年 55 岁,酒龄却已有 25 年之久,堪称 “资深酒友”。不管平日里工作多忙,生活琐事多繁杂,每晚饭桌上,他都得给自己倒上一杯酒,抿上几口,仿佛这才是一天的 “圆满句号”。在张大爷心中,适量饮酒可是养生秘诀,不仅能舒缓一天的疲惫,还对身体有益。

这天,张大爷碰上了件大喜事,心情格外畅快,酒兴也跟着高涨起来,不知不觉就多喝了几杯。一旁的儿子看着父亲微醺的模样,眉头紧皱,忍不住开口劝道:“爸,您这酒还是得少喝点,最好戒了吧,喝酒对身体真没好处。” 张大爷一听,立马放下酒杯,瞪大了眼睛,斩钉截铁地说出了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儿子深知父亲的倔脾气,劝也劝不动,无奈地叹了口气,只好作罢。

生活中,像张大爷这般坚信喝酒有益健康的人不在少数。可网上却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无论饮酒量多少,对身体都有害无益,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滴酒不沾。这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呢?今天,咱们就深入探讨一下,揭开酒与健康关系的神秘面纱。

酒入身体后,究竟经历了什么?为啥有人一沾酒就脸红?

当我们端起酒杯,仰头将酒一饮而尽,酒便开启了在身体内的奇妙 “旅程”。它先是顺着食管滑入胃肠道,在胃里稍作停留,约 20%的酒精会被胃黏膜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剩余的大部分酒精,则继续向下 “行进”,来到肠道,被肠道吸收。就这样,酒精随着血液这趟 “列车”,在身体里四处 “闯荡”。

酒精进入人体后,想要被分解代谢,离不开两种关键酶的助力,它们就是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乙醇脱氢酶率先 “登场”,它如同一位技艺娴熟的 “工匠”,迅速将乙醇转化为乙醛。接着,乙醛脱氢酶接力 “工作”,把乙醛进一步转化为乙酸,而乙酸最终会被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酒量好的人,体内这两种酶的含量往往比较高。这就好比工厂里拥有先进且充足的设备,能够高效地处理原料。他们身体里的 “酶工厂” 能快速将乙醇分解,减少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所以喝酒后不容易上头。

但有些人可没这么幸运,比如那些一喝酒就脸红的人,他们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乙醛在体内无法及时被转化,就像堆积在仓库里的货物,越积越多。乙醛具有扩张毛细血管的特性,一旦在体内大量蓄积,就会使面部等部位的毛细血管扩张。从外观上看,人的脸就会变得红彤彤的,仿佛熟透的苹果。所以,喝酒脸红可不是酒量好的表现,反而是身体在发出 “警报”。

每日二两酒,与滴酒不沾,谁更健康?

不少人觉得,忙碌一天后,来上一杯酒,浑身的疲惫感就像被一阵风吹散了,仿佛喝酒真有缓解疲劳的神奇功效,而且似乎还有科学依据支撑。人在疲劳状态下,身体会产生大量乳酸,就像堆积在身体里的 “垃圾”。此时喝点酒,酒精能让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就如同给身体的 “垃圾清理车” 加了速,能更快地将乳酸代谢出体外。

可喝酒能缓解疲劳,并不意味着喝酒就对身体有益。2018 年,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明确指出:最安全的饮酒量为 0。也就是说,哪怕只喝一滴酒,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一观点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热议。

实际上,喝酒危害健康有着充分的科学依据。乙醇在体内代谢生成的乙醛,堪称健康的 “头号杀手”。早在多年前,乙醛就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级致癌物。大量研究表明,长期饮酒会显著增加患癌风险,口腔癌、食管癌、肝癌等多种癌症都与饮酒密切相关。想象一下,身体里有个不断制造危险的 “定时炸弹”,健康怎能不受威胁?

不仅如此,长期饮酒还会给心脑血管系统带来沉重负担。酒进入人体后,代谢产物乙醛会像一个 “破坏分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血管内皮就像被破坏的城墙,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启动修复机制。但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就像血管里的 “交通拥堵”,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会大大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一旦患上这些疾病,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健康更是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与每天喝二两酒的人相比,滴酒不沾的人无疑更健康。毕竟,从科学角度来看,最安全的饮酒量就是零。或许有人会说,身边也有长期喝酒却看起来身体健康的人。但这只是个例,属于小概率事件。从整体人群来看,长期大量饮酒对身体的损害是普遍且严重的。就好比不能因为有人从二楼跳下没受伤,就认为从二楼跳下是安全的,这种以偏概全的想法显然是错误的。

关于酒的三大 “谎言”,你识破了吗?

谎言一:喝酒能活血化瘀

很多人深信喝酒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认为喝点酒能让血液流动更顺畅,对身体有好处。但实际上,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喝酒不仅不能活血化瘀,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增加血液黏稠度。

酒,尤其是白酒,能量含量颇高。经常饮酒,这些额外的能量若不能及时被身体消耗代谢,就会在体内堆积,引发一系列代谢问题,高脂血症便是其中之一。当血脂升高,血液中的脂肪等物质增多,血液就会变得像浓稠的粥,流动缓慢,不仅无法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等不良后果。

所以,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戒酒是非常必要的。继续饮酒,无疑是给本就脆弱的血管 “雪上加霜”,增加疾病发作的风险。

谎言二:喝酒能预防癌症

在生活中,有部分人声称喝酒可以预防癌症,理由是酒中含有脂肽类物质,据说这类物质具有防癌功效。但先不说脂肽类物质是否真的能预防癌症,即便它有这方面的作用,在酒中的含量也极其有限。就像在一大桶水中滴入一滴药水,这点剂量远远不足以对预防癌症产生实质性影响。

事实上,早在很久以前,酒就被明确列为一级致癌物。长期饮酒,不仅无法预防癌症,反而会大大增加患癌风险。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会对人体细胞的 DNA 造成损伤,破坏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促使细胞发生癌变。所以,将喝酒视为防癌手段,实在是大错特错。

谎言三:喝酒脸红的人酒量好

在酒桌上,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喝酒脸红的人酒量好,能喝。但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前面我们提到,喝酒脸红是因为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导致乙醛在体内蓄积,进而扩张毛细血管,引起脸红。这其实是身体对酒精不耐受的表现,而非酒量好的标志。

对于喝酒脸红的人来说,如果继续大量饮酒,体内乙醛持续增多,会对身体多个器官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千万别被 “喝酒脸红酒量好” 的说法误导,喝酒脸红的人更应该控制饮酒量,甚至戒酒,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