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姚子雪曲是什么酒(前身“姚子雪曲”,后身“五粮液”)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09 08:00:59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过‘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载滴露’的说法,可见白酒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有迹可循,不过它真正的进入世人的视野登上历史的舞台却是在元代。如果说黄酒是中国酒的起源,那么白酒大概就是中国酒的半壁江山,最早的白酒被叫做烧酒或者是老白干,因为其口味的辛辣以及酒业的剔透而因此得名,不过早之前的白酒并没有如今的地位,它的味道极具冲击性,因此多为武者所钟爱的酒类,虽然在时代的发展中酒文化逐渐地得到了发展认可,但是白酒却是在元代兴起。

大概是吃过以前亏,白酒逐渐地也在漫长地时间流逝中找到了自己发展方向。

而这其中‘茅五剑’就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系列白酒,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作为国酒茅台,此次便是拥有着‘大唐国酒’之称的剑南春,至于剩下来的那个···则是今天说的五粮液

记得寒暑假时期中央电视台插播的广告中总是会出现出现五粮液的身影,五粮液作为‘茅五剑’种最亲民也是最接地气的浓香型白酒,使用的是距今已有了六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技艺,虽然对比起自家兄弟五粮液出现的时间要较短一点,但是这一点都不能够影响五粮液能够于茅台、剑南春同台竞争,甚至是三足鼎立的实力,那么这样的五粮液,有哪些故事呢?

五粮液的历史发展

五粮液的产地宜宾,位于‘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核心区域,属于南亚热带到暖湿带的立体气候,风景秀美山清水秀,因此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区域,在最早的时候各个民族还遵循着各个民族自己的风俗特色而进行酿酒,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于文化的融合,宜宾地区的酿酒技术在各个民族的不断融合种得到了质的飞跃,在南北朝时期以彝族人用小麦和青稞制作出来的酒开启了粮食酿酒的先河,于是到了唐代的时候,酒坊便用了四种粮食制作出来了一种名叫‘春’的酒,被嗜酒的诗人杜甫品尝过后流传下来一句诗,此后名重碧酒。

能够将不同的粮食完美的结合发酵味道相辅相成的技术,到唐代的时候也仅仅只能够做到四种,可是到了宋代的时候因为酒文化的兴起流传,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钻研,于是宜宾的一位乡绅姚氏便下了苦功夫,特意请来了经验丰富的老农来给他传授经验与知识,终于让他研制出来能够将五种粮食结合在一起的酿酒,味道极佳一时间风靡全城。

不过宋代的姚氏虽然研发出来了五粮液,但是却不善经商,在明代的时候落魄的姚氏更是将自家的祖业贱卖给了当时的富商陈氏,而陈氏地五粮液也正是后来五粮液地前身,发展到了现在更多的人会叫五粮液为‘五粮液’或是‘杂粮液’,但更早以前地五粮液其实还有另一个名字,到现在已经没人记得了的‘姚子雪曲’,正是纪念研发出来五种粮食酿酒地姚氏。

五粮液的独特风味

宜宾位于四川盆地的南缘处于长江上游,因为湿热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因此格外的适合微生物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宜宾拥有一种独特的弱酸性黄泥粘土,非常适合五粮液原料的生产,而且好酒的酿制缺不了好水,位于长江上游的宜宾旁边就是岷江,水质清澈透明,口感微甜正是酿酒的上品,有着这样优质基础五粮液在制作的过程中甚至不需要多么复杂的过程,就能够制作出来一份香气扑鼻,唇齿留香回味不穷的五粮液酒了。

五粮液的制作过程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对比起茅台千古一绝的酿造工艺,五粮液的制作过程却没有那么繁琐,五粮液本身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萃取了五种粮食的精华并且通过酿造的艺术将其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在保留着粮食原本味道与营养的同时创造出来了一种新的包容性得味道,这正是其他酒类无法做到的,而且五粮液得许多原材料都受限于产地得气候以及地理因素,因此五粮液异地生产反而会失去原本得那种味道,这也正是它的独特。

要知道有的时候人们喝得不一定是酒,而是那样一种无法忘怀也无法放下的情怀。

五粮液的意义与价值

很多人以为五粮液作为用五种天然粮食酿制的酒液,应该也和它的原材料一样对人体有益,但事实上和营养丰富的黄酒不一样,白酒受限于人体自身的吸收能力因为营养价值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高,因此就算是看上去和听起来都挺健康的五粮液所含有的营养价值并不高,不过五粮液中的酒精依旧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特别是对于老人来说,每日一杯五粮液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在冬天的时候还能够暖和身体,算是一种补品。

不过每个人对于酒精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适度饮酒也相当的重要。

五粮液所代表着的中国白酒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白酒也逐渐地成长为了仅次于黄酒地存在,拥有了自己的种类派别,伴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地远播海外。

五粮液所承载着的是中国历史沉淀中的文化结晶,是酿造工艺与工艺技术里程碑一样的证明,而在现在这样真真假假难以辨清的社会里面,想要得到一份好的五粮液已经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既然就连找到正宗五粮液都已经这样的困难,那么还有多少人仍在坚持着这种古老而且传统的工艺呢?中国的传承到现在为止还有几个人仍然的在苦苦坚守着呢?

习惯张望过去的我们偶尔也是要学会回顾过去。

不能够让那些传承了千年的东西,断在我们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