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大树将军成语故事分享

55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4-16 15:40:33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历史人物,这个人有个著名的称号叫大树将军。围绕着这位大树将军,历史上传下来的有两个成语,而且还都是圣旨。一个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另一个大家就更熟悉了,那就是披荆斩棘。

话说公元25年刘秀百战艰辛中兴了汉朝,名为中兴,实为开创,他建立的这个帝国,被称为是东汉。刘秀史称汉光武帝。当时全国尚未统一,赤眉军仍然占领着京城长安。后来,因为寒冬军粮短缺,赤眉军不得已,只好离开了长安引兵东进。

机会来了,光武帝急忙任命冯异为征西大将军,会同大司徒邓禹和邓鸿率军出征,向赤眉军发动进攻。当时赤眉军主力加起来还有二三十万人,势力浩大。冯异提出对方缺粮而且急于求战,所以应该稳扎稳打,攻心为上。但是邓氏兄弟不同意。邓鸿竟然不顾对方军事强盛,私下率领自己的部下从正面就发起了猛攻。赤眉军佯装败退,留下了大批表面是粮食下边是泥土的车辆。邓鸿的兵一看就去争抢粮食,结果阵势大乱。赤眉军趁机反攻,邓鸿伤亡惨重。冯异和邓禹接到了战报,急忙赶来增援。冯异认为大军新败,军心动摇,建议先扎住营盘,稳住阵脚。但是邓禹为了给兄弟找回面子,坚持追击。

冯异无奈,只好跟从,结果又陷入赤眉军的埋伏,被杀的大败。邓禹只带了24骑逃了出来。冯异自己也跟着灰头土脸,连战马都跑丢了,只带着几个人一路跑回了大营。一回到大营,冯异放声大哭,本来自己是中军主将,但邓禹比自己的官大,事事还得听人家的,现在损兵折将,自己可怎么向皇上交代呢?

他哭了一会,慢慢就冷静了下来,平时骨子里的那股子狠劲、韧劲就显露了出来。冯异挑选出数百身强力壮的勇士,让他们都换上赤眉军的衣服,埋伏在道路两侧。冯异上马亲自上阵诱敌。赤眉军因为屡战屡胜,果然是放心地冲杀了过来。双方交战关键时刻,埋伏的勇士四起,一时分不清敌我的赤眉军顿时大乱,冯异此时已经杀红了眼,放手大杀,一举将赤眉军击溃。走投无路的赤眉军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被迫向刘秀投降。

大战结束以后,刘秀士发一道圣旨到了前线,褒奖冯异等全体战士。其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是将冯异比作了老鹰,虽然上午在回溪被人给打了,但是下午在黾池仍能展翅将局面又扳回来。当中的东隅指的是日出,桑榆指的是日落。表示上午打输了,下午又打回来,以此表彰冯异,尽管是开局不利,但仍能和对手死缠烂打,没完没了的顽的精神。

冯异自公孙,是颍川父城人。当时王莽篡位,天下大乱。那时候漫天风烟起,遍地草头王,中华大地成了一片地狱。庄家汉刘秀带着一帮兄弟,就开始替天行道,经过20多年的艰苦拼杀,终于再次统一天下,把人们从地狱又带回到了人间。刘秀自己被后人称为光武大帝。而他身后的那帮兄弟则被称为是云台28将,和天上的28星宿相对应,可以讲是光华闪烁,被无数的后辈所憧憬、向往。那是一个英雄辈出,将星闪耀的时代。里边有才华横溢知人善任的儒儒将邓禹;有以一己之力平定46郡,夺城300的军事天才耿弇;有凶狠彪悍,坚毅果决,率领著名的上古铁骑威震天下的吴汉,这个吴汉屠了好几座城;另外还有计谋叠出、用兵奇诡的战术大师岑彭;还有德才兼备、刚柔并济,身负萧何之才的寇恂;还有那位勇冠三军百战不殆的汉军第一猛将贾复。

这些人,就像是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耀在历史的天际。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冯异,在云台28将中排名第7。

历史上曾经有两次著名的画像封功,公元60年,汉明帝刘庄把跟随他父亲光武帝刘秀出生入死的28位中兴名将的画像放在云台作为纪念。580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在凌烟阁陈列起了24位功臣的画像。

说到云台和凌烟阁,那都是太庙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那些后辈的皇帝前去祭奠先祖的时候,同时也要祭拜这些帝国的缔造者们,永远铭记这些人的功勋和光辉。除了这两个历史上有名的功臣阁,历史上其实还有另外三个。最早的,那就是汉朝的麒麟阁11功臣。当初麒麟阁是汉武帝搞的,汉武帝的想法不错,但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对功臣并不好。有生之年,麒麟阁是建起来了,但是一直空着。到了刘彻的孙子刘洵当皇帝的时候,也就是汉宣帝。当时汉朝打的匈奴归降,汉宣帝激动之下是大封麒麟阁功臣11人。第一名当然就是当家的那位权臣霍光。最后一个是苏武。

到了南宋,宋礼宗也搞了个招勋阁24功臣。说是24功臣,里边只有5位是军人,其他全都是文臣。我想这也充分反映了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这24功臣里边有韩世忠,没有岳武穆,所以说着意思也不大。

要说最重视纪念功臣的,还得说清朝。清朝是武有紫光阁,文有贤良祠,文武是分开的。而且清朝封的人数也是最多。光是乾隆在紫光阁里,他一口气就挂了250位功臣的画像。虽然说封的呢是有点滥,但我想这也显得满族人确实挺厚道,知道不忘本,还知道记着功臣们的好。清朝对功臣可以说在历史上是最好的了,在这方面做的是最到位。

至于那些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那些心胸狭窄,小肚鸡肠之辈,和刚才说的这些人相比,那根本就不值一提。说到滥杀功臣,那他所开创的时代也必是狠毒邪恶,也好不到哪去。

很多后人评价说冯异位列第七确实是低了。因为在刘秀的麾下,当时只有两个人能够独当一面作为方面军的司令。一个是岑彭,一个就是冯异,这两个都是各统大军,就像是一把大剪刀的双刃,为刘秀士铲平了天下。但位列第七其实也有它的理由。

首先,可能在刘秀心里并没有亲疏远近优劣之分,但名字你总得一个个写吧。你来的总是有先有后,这是先后之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冯异对刘秀来说,那是朋友和部下。而前面的六位和刘秀是兄弟。这一点,多少年后的赵云、马超等人,就更有体会了。

刘秀和冯异的相识有点戏剧性。当时天下大乱,但冯异自己混得倒还不错。他的官职是郡院,相当省里的一个厅局长,临时还代管着父城周围的五个县。当时还给更始帝打工的刘秀是第一次带病出征,一路上势如破竹,结果到了父城就过不去了。刘秀是拼命的猛攻,冯异是顽强地死守,双方相持数月。刘秀竟是毫无办法。

最后机会终于来了,因为冯异管着五个县,他总得到下边去视察工作啊,结果他就中了刘秀的埋伏。那就谈谈吧。

刘秀在当时更始帝麾下的众将中并不突出,但是两个人一见面,冯异立刻就认定刘秀非庸人也,可以归附。两个人一番谈心,就成了知己,冯异回去整顿部下,就准备跟着刘秀走。但不巧,刘秀突然被更始帝紧急调回去了。此后,冯异就坚守着这座孤城,在遍地烽火中孤独执着的等候着刘秀。这期间前后有十几波兵马前来攻打,都铩羽而归。终于,刘秀带着大军又回来了,迎接他的是盛大的欢迎仪式和整装待发的冯异。从此,二人携手走遍了天下。

刘秀曾说冯异和他的性格最像,两个人之间话并不多,他们属于那种心灵间的朋友。但两个人也不是老绷着,偶尔也有动感情的时候。有一个令史学家感动的情节,当时冯异平定关中归来,众人都认为如此的大功,那赏赐一定是非常的丰厚,结果不想赏到冯异手里的只是一件旧棉袍,上边还留有体温,那是刘秀刚刚从身上脱下来的。冯异是一声不吭,流着眼泪,穿上了这个棉袍是昂然上殿。刘秀看着他走来,大声对身边的众人讲:就是这个人为我披荆斩棘定关中。说到披荆斩棘,这就是对冯异一生的评价。后人就把这句话演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赞颂那些英勇无畏,敢于冲破重重困难的英雄好汉。

另外,冯异排名不高和他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据后汉书记载,冯异在路上和其他官员相遇的时候,无论对方官职大小,冯异总是率先把车给让开。每次战斗结束的时候,其他的将领都忙于争功邀赏,只有冯异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一个人静坐在树下沉思。因此,周围的很多人都钦佩地送他一个绰号,这就是大树将军。

至于冯异的结局,就在天下统一在即的前夜,他病死在了军中。后来有人说,一个军人最好的归宿,就是死在战争结束前最后一颗子弹下。冯异最终是马革裹尸,他找到了一个军人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