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敌忾的理解(成语故事:同仇敌忾)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26 13:17:59
成语基础知识
【解 释】:同仇敌忾( tóng chóu dí kài)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成语出处】《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近义词】戮力同心 同仇敌慨
【反义词】同室操戈 众叛亲离 自相残杀
【成语典故大讲堂】
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慷慨从军;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
这首歌谣分为三节,可以反复咏唱。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服?我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同仇”这个词就来源于上面的歌谣。公元前623年,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招待。席间,文王让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宁俞一听就知道。

这是周天子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文王对宁俞在席间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饮完毕后,命人私下询问他是什么原因。宁俞回答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同恨,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赋《湛露》,这是应该的。

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成长心语】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同胞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御外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独特贡献,他们牵制和消耗了日本侵略军的力量,打乱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分裂破坏汉族和少数民族团结的阴谋。

这段难忘历史的思索的启示:少数民族同胞参加抗日战争加强了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在抗战中完成了雏形;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
全国各民族只有加强文化认同,强调同根同源,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民族根连根意识、发展共作为意识、筑梦齐努力意识,才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推动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关文章
-
激光美白嫩肤效果怎么样?明显吗
2023-10-18 18:09:09 -
电脑系统坏了怎么修复?4招解决
2023-10-18 18:03:36 -
前脚掌疼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脚底板痛?或与这7因素有关,八个方法可有效缓解)
2023-10-18 18:02:53 -
油性皮肤如何美白最快?很多人都没搞懂,难怪用大牌也是浪费
2023-10-18 17:58:54 -
如何自制美白面膜介绍7款美白面膜的自制做法
2023-10-18 17:57:27 -
电脑选购——电脑哪种品牌比较好
2023-10-18 17:56:52